首映式一般都会接着放映电影,预留了足够的媒体座位。一些媒体记者看过提前放映的媒体场,都觉得相当不错。
好莱坞很喜欢肯尼思家族,这个家族足够抓马,足够悲情,肯家的纪录片每隔两三年就有一部上映,无数影视剧都喜欢cue他们一家,前总统和前第一夫人,cue小约翰的也不少,但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拍摄小肯尼思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怎不叫人万分期待?
张文雅自觉今天的任务圆满完成,男主演不肯配合做宣传也不必理会,相信有他俩带着郁袖,媒体记者该领会精神了,再加上凯特的操作,明天的娱乐版应该都会是女主演的报道。
郁袖这姑娘也是硬气,她在国内没走到复试就被刷下来,完全是因为不肯遵从“潜规则”,有人说要她陪人吃饭才有进复试的机会,她耿直的拒绝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她很恼火,也不服输,这才有砸锅卖铁跑来纽约找张文雅这个本尊的行动。
张文雅很喜欢郁袖,这姑娘有一股儿倔强的劲儿,跟她很像;又很正直,路见不平一声吼,也不怕得罪了大佬,以后没戏拍;又很机智,知道跑来找她,曲线救国;又对自己挺狠,能完全放下自己在中国是个明星的架子,去餐馆和咖啡馆打工赚钱,苦练口语。
女人嘛,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
另外,玛丽娅表姐听说李安在找新片女主演,问了张文雅的意思后,便将郁袖推荐给李安,还亲自带郁袖去找李安的制片人和选角导演试镜。
李安正在拍摄一部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故事讲述官家小姐玉娇龙的爱情与人生。他正为了女主角玉娇龙的人选愁秃了头,换了几个,都不满意,只好一边拍其他演员的镜头一边继续找演员。
作者有话说:
被蹭热度这种事吧,小肯一生其实有很多的,他大概是习惯了,并不在意。卡洛琳觉得他太好说话,他俩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大吵一架被狗仔拍到,起因就是有人结婚邀请小肯,然后对《纽约时报》说小肯是他伴郎,但实际不是,但小肯也不能为这种事专门辟个谣对吧,卡洛琳恼火小肯被人利用,是个大傻子(不是),于是俩人大吵一架。
川宝用小肯来吹牛,是不是小肯老友,大家自由心证吧。
◎我的心需要你,像生命需要食粮◎
当时郁袖还在苦练英语, 但玉娇龙又不用说英语。郁袖外型很适合玉娇龙官宦人家大小姐的形象,娇憨可爱;人也有一股儿倔强不服输的骄纵的劲儿。
试镜后,选角导演把她送去北京找李安试戏, 试戏之后李安满意倒是满意, 但有点犯愁:主要是郁袖没有拍武侠片的功底,要给她安排特训,至少要四五个月, 可她身上还有其他片约,真不是一般的愁人!
最后李安决定了,先把其他人的镜头拍完,以及玉娇龙的文戏镜头, 只留玉娇龙的动作镜头。其他演员都比郁袖大牌得多,但也没啥好说的, 能上李安的片,倒贴钱、再贴时间都愿意!
郁袖这边《聚焦二十四小时》杀青后, 马不停蹄的便回国参加特训去了, 过春节也没有休息,李安停机四个月等她。
郁袖对张文雅感激得不得了,一口一个“文雅姐”, 认定张文雅是她的大贵人。亚裔演员想要在好莱坞拍一部以亚裔为主角的电影非常难, 少,少得不得了;亚洲演员想在北美闯荡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根本进不去好莱坞,亚洲人想获得北美主流社会的认同也非常难, 这种歧视——或者更多时候是漠视——是方方面面的, 也不是好莱坞独有的。
郁袖对张文雅说到她在好莱坞的经历, 试镜有不少, 但基本都是徒劳无功,有时候对方认为她长得太漂亮,有时候对方则认为她不够漂亮;没有签《聚焦二十四小时》的演出合约之前,她就是个“no body”;签了演出合约后,她才算在好莱坞有了“名字”。
张文雅也说到刚到美国的时候很焦虑,她算是很会穿衣服了,穿的跟美国青少年没有什么不同,也几乎没有口音,跟克里斯学的纽约口音,但美国人还是一眼能看出来她不是“美国人”,那种态度有点微妙,没法确切的描述,总之,不管是客气还是无视,都相当的“美利坚”。
她想尽快“融入”这个国家,或者至少不要总是表现得像个“外国人”。
她俩都同意想要在美国“混得好”,首先要有名气,张文雅一番操作后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对于国内青年来说,她是独一份,因此她在中国迅速变得有名气——是更有名气,《哈佛女孩张文雅》的盗版书都卖了几百万册,养活一大堆盗版商。
郁袖的父母当然也曾经指着封面上的张文雅对女儿说,看看人家张文雅!
她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够扮演张文雅。
微软的操作系统迭代到了dows2000,苹果正在开发新一代p3,黑莓推出了手持终端设备,迅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
亚马逊已经上市,势头正猛,美国群众开始学会网上购物,亚马逊还在烧钱,在全美各州都有自有的仓库、自有配送系统。
一切都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