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今日进城的人不多,可没想到,在村口她就看到了好几个熟人,其中就有王氏。
王氏瞧见她也挺惊讶的,“你咋要进城去了?”
芮娘有些不大好意思,因为按理说待嫁的姑娘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农村没这么多的讲究,加上芮娘道:“我以为王婶您今天要走亲戚不出门,才想着自己出来。”
王氏乐了:“你还不知道我了,我就是个爱财如命的,啥过年啊过节啊,在我这都没有钱重要,不过你来的正好,咱俩搭个伴!一起进城去!”
芮娘自然连忙道好,她一个人的话,也还稍微有点儿害怕的。
牛车拉了一整车人,都是些村里的村妇,里面有些知道芮娘指了鲁家的就开始打量她了:“大妹子,听说你答应嫁到鲁家去了?咋想的?”
芮娘没明白这话意思,也就只是看着人不回,那妇女袖子里抓了一把瓜子,一边磕着一边道:“那鲁家老二的名声可不咋好,谁给你说的亲?咋……”
“呸呸呸!”
这妇女嚼舌头根,殊不知说亲的人就在一边坐着,王氏一听就冒了火,毫不客气的怼了回去:“咋,你是住在人家鲁家每天听墙根儿啊?人家那鲁二名声咋就不好了?”
“哎哟
我去,你不知道他之前那两房?都说不定是克妻的!”
王氏气的不行:“放屁!那两房一个是过门之前就病死了一个是跑了,连礼都没成,咋算的?!就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人,所以人家名声才不行!”
“你这么激动干啥啊!你是人家鲁家的老娘啊还是你闺女要嫁过去啊!”
王氏把芮娘一拉:“她就是俺半个闺女!而且这亲事就是我说的,咋了,你不服气?”
那妇女一听是她说的亲事,又见宋芮娘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便不搭腔了,扭开身子坐在一边和其他女人们闲聊,王氏狠狠的投过去一个眼刀,芮娘拉着她摇了摇头,大家便都不再说这个话题了。
这赶牛车的人或许也是过年不想在外面多待,驾的极快,等终于到了城里时,王氏都有快吐了。再看芮娘脸色也不大好,王氏朝那个车夫也抱怨了几句。
“王婶,歇歇先吧。”
芮娘提议,王氏也点了点头。
“哎哟那老头子,不知道急啥呢!晕死我了!”
芮娘从随身带的篮子里掏出个小水壶和小竹筒,给王氏倒了一杯:“王婶你喝点儿,能缓缓。”
王氏道了声谢接了过来,这水甜丝丝的,喝下去只有她果然好受了很多,问:“芮娘,这里面加的啥?”
芮娘笑道:“没什么,秋天的时候摘了点儿金银花还有菊花,一起熬的水,下火解腻的。”
王氏笑了:“你就是手巧,还别说,咱们冬天里天天睡那大炕,我还真的是有点儿上火。”
“那您就回去用这两样熬水喝,很简单的。”
“好好好,我回去就试试去。”
王氏缓了好半晌才终于缓了过来,对芮娘道:“咱们走吧,从这儿进城还有好一截路。”
芮娘点头道好。
城里和村里还是大不一样的,一路上,人虽然不多,但是商铺却是照常开门,从城郊到城里要过虹桥,虹桥边上还有很多的小摊主。
“芮娘啊,刚才那女人说的话你可别放在心上,婶子和你保证,鲁家绝对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差,那鲁家二郎……”
“王婶儿,您不用解释,鲁家的人我相处过几次,挺好的。我既然答应了这门亲事,我肯定是知道这些事情的,那些人的话我不会放在心上的。”
王氏便笑了:“婶儿就知道,你是个聪明贴心的!你信婶儿的,你将来嫁到鲁家去,日子定不会差!”
芮娘笑了笑:“诶,我肯定信婶儿。”
路过虹桥的时候,芮娘看着两边的摊铺都极其羡慕,有一个农家妇女,带着两个小女孩,正在路边摆摊,前面用木板写了招牌,小碗菜。那菜是用小碗盛的,一份不到十文,素菜更便宜,约莫五文不到,可以根据自己的饭量和胃口随便拿,按照份数结账,芮娘瞧着新鲜,多看了两眼。
再往桥对头有一口井,不少人在此处打水,还有一些男人干的就是在这里替人打水的活计,毕竟有些老幼妇孺,力气小,便是他们这种人赚钱的机会了。
芮娘一路看一路瞧,实在是佩服京都城里这些生意人的头脑,各行各业,都能在这儿找到出头的路子。
王氏带着芮娘到了一条商业街,道:“你就站在这路口卖,看到一些成群结队的小姑娘呀,妇人呀,你就上去问。不过吧,今天毕竟是大年初一,人少,规矩要等好一会儿。”
芮娘忙道:“没关系,我就是试试,卖不掉的话就算了。”
“好,那婶子今天就不陪你了,我要去给你叔抓药,然后咱们到时候就在这儿见。”
“好,婶儿,你去忙。”
王氏走了,剩下芮娘一个人在这卖帕子,这条街上的确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