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年间,英宗幼冲,解缙就找到了杨士奇,赴京陈情,奏复产业,解家终于沉冤昭雪,恢复了本来的规模。
正统十四年,解祯期辞官回乡。
解祯期和朝中的吏部尚书天官王直保持着非常好的私人关系。
王直在解祯期告老还乡时,还作诗一首送别。
解祯期坐在榕园寒草堂之内,看向了贝琳,满是笑意的说道:“我们也请到了宁海方氏族人与会,共襄盛举。”
贝琳微尴尬而礼貌的微笑的对着解祯期点了点头。
贝琳的这个反应,一点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因为贝琳的尴尬来源于祖上的恩怨,贝琳伪装的方氏族人,方孝孺忠死建文帝,而解缙混成了永乐年间,大明第一才子。
这方氏族人和解氏族人,那自然是互相瞧不上,只不过是宁海方氏,还未被宽宥,解家却被宽宥了,这见面更是尴尬了。
贝琳喝了口茶,继续听他们掰扯。
解祯期振声说道:“奸臣蒙蔽圣听,陛下仁爱,德被亿兆,是那松江市舶司提举两淮巡抚李宾言和两江巡抚李贤二人,欺君妄上,专权而怙宠,蠹财害民,坏法而败国,奢侈过制,毫无恭顺之心!”
贝琳眉头直跳,无论用哪个词都好,非要用仁爱,陛下自己都知道自己杀性重,这解祯期居然给陛下脸上贴金,说陛下仁爱。
“对,没错!”中州端社、松江几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等社的笔正纷纷应和。
中州端社孔诚毅站起来大声的说道:“我们已经联名上书,江南一千三百余名士子的万言书已经送去京师!只待陛下御览,必能还这浊世朗朗乾坤!”
贝琳嘴角抖动了两下,低声问道:“若是陛下相信李宾言李贤,而不相信我等肺腑之言,若是愈激愈杀,愈杀愈激,陛下大开杀戒,敢当如何?”
“怎么可能?法不责众耳。”解祯期立刻高声说道:“如果陛下要杀,朝中的明公自然会劝谏陛下仁恕之道。”
贝琳虽然在钦天监只是个小官,但是跟着李宾言查漏补缺,多少知道点朝堂的事儿。
劝仁恕之道的陈循大学士,现在去修寰宇通志了,另外一个劝仁恕之道的于谦于少保,反而被陛下说服了。
贝琳看着茶杯,有些叹息的说道:“诸位若是忘记了顺天府京师太庙稽戾王的头颅,是不是不该忘记应天府天地坛脚下,三位亲王头颅啊?”
此言一出,寒风裹着窗外的大雨呼啸而过,整个寒草堂内,一片寂静。
陛下这个杀性之重,贝琳已经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了陛下的暴戾,让他们都小心点。
孔诚毅摇头说道:“我们是公车诣阙,上书鸣冤,怎么会招致杀身之祸呢?”
“再说了,陛下要是杀性那么重,不就成了太祖太宗皇帝了吗?陛下他…不会的。”
孔诚毅越说越不自信,当今陛下的那个性子,其实在场的这些人,多少都是了解一些的。
贝琳坐直了身子,带着尴尬而礼貌的笑容,低声说道:“所以啊,陛下承列祖列宗之遗志继位。”
贝琳今天来的目的,就是秉持着不教而诛是为虐,替朝廷,替陛下教谕,将这么做的后果,明明白白的讲清楚。
他选择伪装成方家人的目的,就是希望用方孝孺的案子提醒他们,不要心存侥幸,更不要抱着什么法不责众的想法。
想想蓝玉案,再想想陛下在江南诸案。
正如他们写的那本万言书一样,为何只口不提被捕的原因?
给大明军需肉食掺变质食物,大明军士未曾死于敌手,却死在了身后的匕首之间,这是要送解刳院的。
“明明德到至精至一,然亦未尝离却事物,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贝琳叹了口气。
他读书少,但是任何事情脱离现实,只空谈什么仁义,空谈所谓善举,这站不住脚,如何谈?
解祯期、孔诚毅等人都默默不做声,任由风雨敲打窗栏。
贝琳这话说的是很符合他的身份,他现在是宁海方氏族人,在老朱家的王朝里,谈论法不责众,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他不再说话,在他看来,他的第一个目的,教谕已经达成了。
解祯期立刻高声说道:“我与朝中明公吏部天官冢宰素有旧情,抑庵公必然会主持公义!李宾言等人乃是酷吏,诬告!天底下总是有公义在的!”
抑庵公指的是吏部尚书王直,在于谦之前,乃是北衙文官之首,和解祯期的确是有点交情。
孔诚毅立刻附和道:“天日昭昭,天公地道,这天底下难道还能逃得了公理二字吗?看看被捕之人,哪个不是士绅名人,哪个不是郡望贤才,他们为大明安土牧民!”
“李贤现在出巡摆多大的排场,锦衣卫开道,策马奔驰于闹市之中,李宾言和那费商总勾勾搭搭,贪赃枉法,目无国朝纲纪!该当死罪。”
“对!就是这样!”其他诗社的笔正纷纷响应。
贝琳坐直了身子,依旧是那个皮笑肉不笑的笑容,王直虽然和解祯期有交情,但是这交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