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江的角度来看,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影响,当属关税。
自本世纪初,也就是一九零零年以来,英国推出了旨在减免和平衡“日不落”殖民体系内互相进口关税的帝国特惠制,以提高其与德国和美国的竞争、巩固英国殖民制度。
当然了,这个帝国特惠制肯定是优先照顾了英国本土的利益,但香江这种弹丸之地,得到一些汤汤水水,也能把日子过得不错。
只不过,帝国特惠制虽然在本世纪前期非常有效,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米国主导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法国和西德主导的欧洲经济共同体,都在一步步地打压英国的帝国特惠制,以至于英国现在转而投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怀抱。
按理来讲,以英国的资历,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始成员,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建之初便加入进去,省去后来寻求加入的步骤,应该没有问题的。
不过,一九五一年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的时候,英国没露面;一九五七年签订,范围更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时候,英国也缺席;
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态度,发生戏剧性改变,是在保守党哈罗德·麦克米伦内阁期间,并在一九六三年一月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会议上正式提出加入请求,结果被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给否决了。
内中原因是,戴高乐担心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会让欧洲经济共同体从此沦为另一个版本的“依赖米国的大西洋团体”;还有就是,英美两国在核武器方面的合作,让戴高乐非常不满。
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受挫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对法国展开各种公关,甚至近乎于讨好,连远东的香江都受到影响。
比如,像香江为了解决淡水资源缺乏危机而兴建大型水库之类的工程,在向国际财团招标的时候,参与的法国企业一旦落选,便会发出抗议,吓得伦敦给香江施加压力,让其中标。
直到一九七零年戴高乐去世,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才有了明显的转机;再加上一九七零年到一九七四年的英国保守党内阁首相爱德华·希思,和戴高乐的接班人、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建立了交情,使其不再投反对票,这才让英国于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和爱尔兰、丹麦一起,正式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不过,虽然英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但英国国内始终存在着强烈的欧洲怀疑主义,即反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声音。
这个反欧派的正治光谱非常广泛,不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以及其它组织内,都有众多拥趸。
更要命的是,带领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保守党内阁首相爱德华·希思,在一九七四年的英国大选中,败给了工党的哈罗德·威尔逊。
现阶段,欧洲经济共同体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九六八年七月,成员国间工业品关税通过分期削减后,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半全部取消;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价格,设立农业基金。
而哈罗德·威尔逊所在的工党,一直就对这个共同农业政策表示担忧。
因为,在英联邦体系内,食品价格普遍不高;但英国一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食品价格必定提高,容易让罢工此起彼伏的英国社会越发矛盾尖锐。
当然了,英国政坛对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分歧,并不是这么简单,归根结底在于不愿意把一部分主权交给高于国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面对英国仓促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过程中,保守党内阁在谈判中签下了不利条款的质疑,即将下台的爱德华·希思,想出了一招,就英国是否留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进行公投。
此举非同小可,因为这将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公投。
不难想象,“第一次”肯定需要仔细筹备,于是这个时代的英国“脱欧”公投,最后定在一九七五年。也就是今年的六月举行。
高弦来英国接受CBE,正好赶上了这个热闹,见识了英国的媒体、大型企业、工会、社会机构,甚至英国正府,等等角色吧,一起上演大戏。
总体来讲,虽然反对英国把部分主权交给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声音调门不低,但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确实属于一个大趋势。
佐证之一就是,无论执政的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还是在野的保守党新领袖撒切尔夫人,都赞同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哈罗德·威尔逊对于保守党执政时期带领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所签署的条款不满意。
因此,英国正府在其所展开的官方宣传活动里,印制了小册子,分发给英国的每个家庭,上面指出,重新谈判中的问题是食物、金钱和工作。
另外,几乎所有英国主流媒体,都唱好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是”的系列广告,同时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台和二台,以及英国独立电视台播出,吸引了多达两千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