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的泪扑簌簌落下:“好,去吧,你去……”
杨仪迈步往外,身后妇人低头抹泪喃喃:“杨先生,你可是光儿最得意的老师……你可一定要救他。”
就在杨仪去后,那先前给病童们看诊的大夫听说消息,急冲冲地来了,听说杨仪给开的方子,他目瞪口呆:“这岂有此理,这哪里是药?这简直是玩闹!”
光儿的娘才升起的一线希望,被这句话差点打碎。
大夫不依不饶:“你们就算不是大夫,难道不认得这几样东西?米,藕,还有黄酒,这都是吃的东西,怎能治病?何况是这样已明显救不得的症候!”
不料那妇人听到这里,猛地跳起,厉声骂道:“谁说我光儿救不得!你救不得难道别人也救不得!你这庸医!不许诅咒我的孩子!”
大夫被她吓得连连后退:“好、好好……你们信个不知道什么样招摇撞骗的人,也不信我,那我就在此看看,等你们上了当,就知道谁是李逵谁是李鬼了。”
杨仪那边转到另一个病重的孩童家中,判定是跟光儿一样症候。问他家人,也是吃过光儿爹送来的河蟹。
她心里稳了几分,又马不停蹄赶到下一家,这家正是先前被隋子云抱走又送回的陈澄家里,陈澄抱着肚子躺在床上,不停地哎吆。
他家里人见了杨仪,几乎要冲上来厮打,想起河畔薛放的话,又见杨仪身后跟着一名官兵,这才强忍住,只丧声歪气地:“你来干什么?”
陈澄听见动静转身:“老师!”
杨仪一愣,原来这一照面,她发现陈澄的脸色并非如先前光儿两人一样,而且这声叫嚷中气十足,不像是病倒的样子。
陈澄的母亲忙把他摁回去:“你还不好好躺着!先前不还疼得满床打滚!哼,难道忘了是给谁的害的?”
杨仪对她的白眼视若无睹,走到床前叫陈澄伸出手来,小孩儿乖乖照做,杨仪诊了脉,挑了挑眉:“你的肚子疼?”
陈澄瞄了眼家里人,眼珠转动:“是啊老师,我吃了那蛮人的肉,就肚子疼了。”
杨仪心头一叹,摸摸他的小脑袋,起身往外。
陈家的人愕然:“你怎么就走了?”
杨仪道:“光儿的爹已经去寻药了,等弄好了我叫人送一份过来,放心,他无事。”
等杨仪把剩下几个孩子都看过后,光儿的爹果真把那三样东西找齐,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将新米和藕节都研磨成粉末,把黄酒热好,调在一起,给光儿灌了半碗。
光儿早就昏迷不醒,但是给灌完药不到半个时辰,他的肚子咕噜了数声,手足便慢慢动了起来,又过片刻,竟微微睁开了眼睛。
杨仪一直在诊他的脉,听着脉象,心里越发有数:“只要他嚷饿,便再给他喝一次,然后再过两个时辰喝一碗。”
光儿的爹跟妇人见儿子竟重新睁眼,心几乎都跳出胸膛,听了杨仪吩咐,忙不迭答应。
杨仪叫其他病童家长按照这个方子都去弄,此时围观的人都见到光儿有好转的迹象,一个个都骇然不已,忙都照做。
大夫却偏不信邪:“恐怕只是回光返照……”话未说完,便给光儿的娘把脸上抓了五道血痕:“再敢这些丧气话我撕烂了你的嘴!”
妇人正暴跳如雷,就听到身后光儿叫了声:“娘,爹?我饿。”
光儿的爹浑身颤抖:“好、好……这里有吃的!”
妇人听见儿子唤自己,更是喜欢的双腿瘫软。
两夫妻忙继续喂光儿吃那“药”,——新米跟藕节,即是药,也是粥。
光儿又喝了半碗,眼睁睁的脸色转好,也没有再如之前一样呕吐之类。
不到中午,村中的几个孩童都已经安然无事了,除了吃过河蟹的光儿跟另一个外还要调养外,其他的都活蹦乱跳,精神十足,哪里有半点病过的样子。
杨仪拖着疲惫的双脚,带着迎接自己的豆子回小屋。
远远地便看见那两扇本就不太结实的门被摧残只剩下了歪歪的半扇,她吃了一惊,透过敞开的门扇,发现院子里的薄荷跟山茶都遭了秧,被踩得七零八落,地上还有些散落的药草。
在歪倒的山茶旁边,薛放坐在她素日坐的那张靠背竹椅上,口中衔着一片翠绿薄荷叶子。
斧头跟苗圆儿一左一右,斧头蹲在地上仰头望着薛放:“爷,我可是跟唐三藏去取经一样好不容易才找到您的,这儿不是好呆的,咱们还是快回京内吧。”
苗圆儿却盯着他手臂:“哥哥的伤真的不疼了吗?流了这么多的血。”
杨仪正踌躇要不要靠前,听见这句脸色一变。
却听薛放扬声:“先生别是要三过家门而不入吧?”
杨仪抿了抿嘴。
苗圆儿这才发现了她,喜欢的跑跳过去:“姐姐!”
斧头大惊:“傻孩子,你看不出他是男子么?叫什么姐姐。”
杨仪头大,摸了摸圆儿的脑袋,小声叮嘱:“好孩子,叫哥哥。”
圆儿的眼中闪过一点疑惑,却还是很听话的改口:“哥哥?”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