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传统小说>辣文>地狱> 后记与註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后记与註解(2 / 4)

艺术中有很多头骨的形象,然而馆藏的水晶头骨却没有一件藏品具有发掘纪录。[8]在1976年、1996年和2004年研究者在大英博物馆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水晶头骨的实验。实验表明,区别牙齿的锯线是用19世纪才发明的珠宝工具雕刻的(不同于itchell-heds头骨,这些头骨没有可分开的下顎)。从而引起了对水晶头骨中美洲来源的诸多疑问。[9]试验研究认为,这些头骨製作于19世纪的德国,很可能是出自于idar-oberste。这个小镇在19世纪末期以进口巴西石英来製造手工艺品而闻名。

目前已证实大英博物馆和巴黎人类博物馆的水晶头骨都是购自法国古董商欧仁·博班。博班曾于1860年至1880年于墨西哥城经商。其中大英博物馆的水晶头骨经由纽约的蒂芙尼而来,巴黎人类博物馆的头骨由人种学家alphonsepart自博班购得并捐赠。史密森尼学会于1992年展开了关于一件阿兹特克水晶头骨的调查。这件水晶头骨为一个匿名人士于1960年购自于墨西哥城。经过调查此水晶头骨被证实也是于製造于近代。根据史密森尼学会的说法,这件头骨当年是博班从德国获得的。

註4:

奇莱主山(又称奇莱山主峰或简称奇莱主峰)标高3560公尺,位在台湾的南投县与花莲县交界处,地处中央山脉主陵北段。奇莱山区由主峰、北峰(标高3607公尺)、卡楼罗断崖、屏风稜线、大禹山等形成一系列绵延雄伟的山峰,北衔合欢群峰,南连能高群峦。从合欢山远望奇莱稜脊,常因背对阳光而显庞大、漆黑,山岳气势慑人;再者,奇莱山素以险峻着名,气候错综复杂,云雾变幻莫测,是台湾发生最多山难的山区,所以有「黑色奇莱」的称号。

註5:

撒奇莱雅族(sakizaya)是台湾原住民的一个族群,世居于花莲奇莱平原。日治时代日本政府将其列为阿美族的一支,经过17年的正名运动,终于在2007年1月17日成为第13个中华民国政府官方承认的台湾原住民族。

撒奇莱雅族世居于花莲奇莱平原(即花莲平原),势力范围约在立雾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约包括了今日花莲县新城乡、花莲市及吉安乡三个地区。目前有三个主要部落分佈在花莲,分别是位在花莲市国福里及德安里、瑞穗乡马力云社以及寿丰乡水璉部落。主要根据地在今日四维高中附近,称作「达固湖湾」,清代时称为「竹窝宛」。

一般外族开始接触撒奇莱雅族,会将族名「sakiraya」误以为地名,通常以谐音「奇莱」称呼。因此,所在地的平原称作「奇莱平原」,而位于附近中央山脉的高山也称作「奇莱山」。包括西班牙、荷兰、清朝、日本、中华民国的地图与文献均予沿用。

註6:

罗丹fran?oisaugtrenérod(1840-1917),法国十九世纪重要雕塑家之一。

先天性深度近视,小时学业并不出色,甚至因此连母语法文表达都有障碍,直至1857年,罗丹的天份才被教授发现肯定。之后,罗丹尝试考艺术学校,绘画过关了,但雕塑却连续失败三次,原因在于罗丹的雕塑风格不容见于当时当道的传统新经典主义。罗丹并未放弃雕塑之路,他努力学习,师法于第二帝国当时最推崇的雕塑家贝勒斯carrier-bellee,以及比利时重要雕塑家vanrasbourgh。

1877年,时年37岁的罗丹完成了生平第一件大作青铜时代l&039;?d&039;aira,是尊与真人等比的年轻男子石膏像,男子雕像充满生命、几近真实,反而遭致罗丹以真人为模的攻击。次年,罗丹创作了约翰施洗者satjean-baptiste,这尊雕塑比真人比例更大,罗丹以此证明他绝未以真人为模,更证实的他个人的天赋。

罗丹最知名的创作首推1882年lepenseur「沉思者」与1886年lebaiser「吻」。1906年,「沉思者」移放至巴黎拉丁区的panthéondeparis之前,「吻」是罗丹应法国政府之邀,为准备1889年于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而创作。1919年,巴黎第七区的罗丹美术馆开幕并对外开放,而罗丹于udon的庄园之后也成为美术馆。

《沉思者》是罗丹作品《地狱之门》细部,罗丹演译作家但丁的原意,塑造但丁所写的「八层地狱」的景像,展开一连串的雕塑,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这项作品始终没有竣工,但对罗丹而言,这件巨作永远没有所谓的完成之日,因为他随时会做即兴修改。直到罗丹死后,《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定型。

在罗丹的构想里。这位《沉思者》便是但丁本人,《沉思者》坐在《地狱之门》入口,似乎在思索着生命的难题与人类生存的意义。

註7:

《神曲》(义大利文:divadia),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alighieri)赐名为:divadia(神曲),是义大利诗人但丁的史诗,写于1307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