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传统小说>辣文>1933时空逆流> 第壹六一章 记者会后的各方反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壹六一章 记者会后的各方反应(3 / 5)

为首的国际派,在王明远自莫斯科的电令下,竟然喊出「保卫苏联」的口号!王明曾主持了中共中央工作,并拥有自己的派系,虽然这时被派往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產国际代表,但影响力犹存。他在莫斯科的号召,竟然真的引起不少头脑不清楚的所谓先进份子的响应。尤其有一批自认要追随苏联舵手的学生,竟然在平津地区发起游行。

虽然响应的同学不多,这批缺乏智商的学生还是找到大约一百多名和他们一样大脑装饰用的同伴。最离奇的是,每次游行示威,总会有荷枪实弹的军警在一旁戒备,但这次在何大参谋长的纵容之下,这次学生游行竟然连一个拿着警棍的警察都看不到。

当然低智商不代表没智商,这群学生还不敢明目张胆地打出「保卫苏联」的鲜明旗帜,不然他们可能走不到百步就被烂菜叶、臭鸡蛋给掩埋了。平津地区可不是江南两耳不闻国家大事沉浸在小资情调的地方,这里有的是东北流亡的学生、军人和难民,个个除了痛恨小日本之外,第二个仇视的对象就是发动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的老毛子。常常看报纸,有点见识的,还知道现在的苏联虽然在1919年的《第一次对华宣言》曾宣佈「废除帝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帝俄政府在中国东北以及别处,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一律放弃,废除帝俄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帝俄在中东铁路方面的一切特权。」但后来却出尔反尔,反而鼓动外蒙独立、资助新疆自治,都是嘴上说的好听,手底下却干尽坏事。

只见百名学生拿着几幅零零落落地布条横幅,上面写着「反对新军阀!」、「抗议家仇变国难」、「要和平不要战争!」…等等说服力微弱到自己都要很勉强才能相信的口号。过去这些学生举行抗日游行时的群眾热情场面不见了,街道冷冷清清的就只有几个行色匆匆的路人,大部分的商家是连生意都不做了,少数开门做生意的商家也是半掩着门,深怕学生上门发传单,在自家门口开讲。

一名男学生把传单发给正在路边扫地的大爷,这位老先生酷酷地把传单往一旁的垃圾篓一扔,连头也不回就继续扫地。「老大爷,你怎么能这样?有字的纸张怎么能丢垃圾篓?而且这些都是陈述新军阀的罪状,你不看也有别人要看啊!」一边往垃圾篓里要把传单捡回来的学生一边嘮叨着。

「谁会看那些鬼玩意?你们这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狗崽子,扔了你们胡说八道的鬼画符,算是便宜你们了,再不走,我老杨就揍人了。」老人家举起扫帚作势就要打人。「你…。」男学生被一个女学生拖着走,女学生悄声说:「这位老人家上次还捐钱给我们,你不要把同志逼成敌人了。」

这时候一个出来倒污水的大婶刚好看到衝突的现场,立刻拉高八度音高声地骂着:「你们这些杀千刀的狗崽子,如果没有王先生,我们平津大概也和东北一样被小鬼子给占了。不知好歹!一群没有见识也没有常识的兔崽子,不知道原因好歹也听听播音,电台都说的很清楚了,人家王家为国家出钱又出力,然后呢?人家杀到南洋要灭王家一门忠烈啊!连报仇都不行吗?人家连拖国家下水都不肯,但是政府怎么对待人家的?朝廷出奸臣陷害忠良,你们这些读书读到背上的狗崽子,还当那些现代庞太师、秦檜的狗腿子,杨老哥打的好,我叫乡里乡亲来帮你,打死这些忘恩负义的混小子。」平时东家长西家短的大婶嗓门本来就大,劈哩啪啦一阵臭骂,还真的许多老太爷、老大娘从屋里拿着扫帚衝了出来。

会有这样的情势发展,多亏了王绍屏早先成立的「中华和平之声」广播电台。这次王家惨案不只是相关新闻全程报导、记者会全程转播而已,还被刘小小领导一群剧作家根据一些隻字片语的说法编成广播剧。王家机器战士的自爆被改编为抱着炸弹和三千多名来犯的敌军同归于尽,一个个虚构人物的生动刻划,让人联想到东北奋战不屈的勇士;没有发生的王家大屠杀,被戏剧化的解释为十五壮士连环炸弹自杀吓退了敌军,才让原本的大屠杀消弥于无形。这些故事被王家的电台廿四小时不停放送,现在是大街小巷人人耳熟能详,加上之前资助东北军,王家儿郎浴血奋战前线,却被南京某高官排挤的故事,一连串的宣传让整个平津地区的老实民眾们同仇敌愾的支持王家。愤怒却拿高官权贵毫无办法的群眾正憋着一股气无处发,没想到这群天真的学生自己撞上门来。要不是现在是上工时间,青壮人口多不在家,学生们可能就真的凶多吉少了。

学生们眼见情况不妙,捲了横幅布条,一百个人瞬间鸟兽散,比先前军警驱离时,跑得还坚决。开玩笑,被军警打了,可以上报纸头条,吹嘘自己是多么不畏强权、坚持真理、为民喉舌;但被乡里乡亲的老太爷、老奶奶揍了该怎么解释?那可真是没地方说理去。

不消说共党阵营里还是人才济济,头脑精明的未来强国伟人毛先生眼见情势不利本党发展,立刻在川南战地发布通电,扭转原来不讨喜的口号喊出:「全民集中一切资源,共赴国难!」算是暗批王家自行其是,不仅对苏联有了交代,也总算化解了共党内部的信心危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