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1(1 / 2)

而且还如此迅速地将不详的名头钉在自己孩子身上,很明显是有人预谋好的。是谁?是董贵妃还是宜嫔?难道董贵妃知道她有歹心了?乌雅常在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如果是董贵妃,就不必将宜嫔的龙胎流言转移到她这里来。这应该是宜嫔了。果然她预料的没错,这宜嫔知道了自己怀孕,就立马利用她的身孕解困了。偏偏以自己人脉一点办法也没有,谁叫人家是嫔位,自己还只是个常在,只能在这里干着急。她本犹豫着是用这孩子在佟贵妃那里求,一个嫔位的位份,还是争取自己抚养。因为她看也有不少贵人能抚养着自己孩子,其中格格们,除了大公主,都还是生母自己抚养着,而阿哥中,那拉贵人的六阿哥也是因为体弱,还在生母处养着。所以乌雅常在才猜测,皇上并不是一定强制将孩子送去嫔位娘娘抚养的。可如今这孩子有了这样的名声,她不得不考虑前者了。佟贵妃得知消息后,生气得砸了手中的茶杯。“这贱婢又这胎瞒着本宫。”都满三个月了,自己竟是一点也不知,将消息瞒得这样好。一旁的寿嬷嬷以为佟贵妃是在生气,乌雅常在不告诉她有孕的消息,所以才出了这种事。寿嬷嬷不由地惋惜,当初她选中了乌雅常在就是看她身形丰盈,好生养,好让她替给主儿生下一位阿哥。这当初如果主儿好好笼络住这位,现在也不会对主儿的戒备心如此重,早些知会一声,没准还能替她再瞒一段时间。寿嬷嬷叫来了一个小宫女收拾一下地上的茶杯碎片,然后来到佟贵妃旁,伸手拍着她的后背,软声道:“主儿,消消气,兴许是乌雅常在想胎象坐稳以后,再跟您汇报呢?”有了寿嬷嬷的顺毛,佟贵妃面色这才好很多:“也不知道这乌雅氏是如何想的,就算她怎么藏,只要她在我景仁宫一日,本宫要抚养她的孩子也就一句话的事。”寿嬷嬷连连点头:“主儿说的是,可主儿,您还要抚养乌雅常在这胎吗?”佟贵妃倨傲应了一声:“如果生了位阿哥就接到主殿来,如果是位格格那就扔回去给乌雅常在养着吧。”既然董贵妃生下了一位阿哥,乌雅常在如果生得是一位格格,她自然是看不上的。寿嬷嬷觉得不妥,道:“可那孩子的名声”佟贵妃冷笑一声,道:“不详才好,毕竟本宫今后也会再身孕的,正好等我生下皇子以后,这孩子有了这样的名声,也不用担心他阻碍到我孩儿了。”如果不是自己现在怀不上,她也不用想着抱养乌雅氏那贱婢的孩子。一想起孩子,佟贵妃便就黯然地摸了摸小腹。表哥让太医开的坐胎药,自己一天不落喝了那么多年了,怎么还不见有好消息?作者有话说:戈雅:!!!至纯至善?你就是这样在外人面前夸我的?康熙:咳咳,不必谦虚,你在朕心里就是如此。 好处一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 紫禁城尽数修缮如初,嫔妃们得已搬回各自的宫殿。关于宫中乌雅常在的流言,钮钴禄皇后与戈雅自是不会管, 也就只有佟贵妃象征性地出言训斥那些宫人胡言乱语,并口头勒令嫔妃们底下的人不许再议论乌雅常在这胎不详。虽嫔妃们心照不宣不在佟贵妃面前, 当面提及此事, 私底下还是会以此暗讽乌雅常在。更别提那些宫人们的嘴,根本就管不住。一些没生养的庶妃们也来讽刺, 乌雅常在就算肚子争气又有何有, 还不是怀了一个灾星。这都让乌雅常在暗恨不已, 明明自己表明她这孩子生下来就是佟贵妃的孩子,为何她不在乎这孩子的名声?还是说就是佟贵妃无能?原本乌雅常在还想着, 自己景仁宫,那这孩子就算在佟贵妃处抚养, 也能私底下与孩子培养感情。自己的孩子日后是贵妃子女, 前途一片光明,日后就算自己失宠,也能有一条后路。如今看这情况,她还是得观望一二,看看皇上是否介怀这孩子不详,她再做打算。但如果是皇上介怀,她就打定主意不再接触这孩子,以免连累到自己。过了秋日, 刺骨的寒潮朝京城席卷而来, 鹅毛大雪滚滚而落。今年冬日要比往年还冷上许多, 幸好这次地震伤亡甚少, 京中也足够人手快速重建房屋, 能让百姓居有定所。否则都不知道,今年寒冬又有多少百姓死去。这日请安,钮祜禄皇后就对众嫔妃说,后宫要招募捐款赈济京中的百姓们。但底下嫔妃的日子也是难过,很多都是捐个十两八两,聊表心意。

戈雅之前就与钮祜禄皇后商量过,两人都捐一千两银子,但钮祜禄皇后多捐钱,自己则是把将近一半的钱转成棉被布料等物资。虽然价值是差不多的,但从账上看起来是钮祜禄皇后捐得最多。两人这么做也是避免,外人揣测戈雅有僭越之心。况且戈雅与钮祜禄皇后都是自己人,也是真心想救济京中百姓,自然不会想争个高低。而荣嫔也紧随其后,表示捐二百两银子。惠嫔、安嫔、敬嫔、宜嫔也是表示捐的二百两。这两百两是嫔位的一年俸禄。而僖嫔却是只捐了五十两,面对众人异样的目光,僖嫔低着头不敢看人,恨不得立马逃离坤宁宫。对此,戈雅也能理解,上次赫舍里氏对自己动手后,康熙就杜绝了太子与赫舍里氏有关的人和物,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僖嫔。而康熙顾忌赫舍里氏对社稷的功劳与太子,不能在明面上对赫舍里氏不满,便就迁怒了僖嫔。是以,这康熙已有一整年未曾翻了僖嫔的牌子,人已彻底失宠。不过幸好是钮祜禄皇后行事公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