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诚开着车,夏晓兰就和杨永红聊天呗。
杨永红总说自己笨,能考华清全靠一年又一年的复读,但夏晓兰真的觉得杨老大一点都不笨。
以杨永红的出身来说,不仅不笨,还非常敏锐,要不能考虑到这些问题?
「你说的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我能知道的是这只是开始,土地是困不住农民的,以前大家是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怎么样,一个人先出去闯荡,往往整个村的人都会心思浮动。」
出去的多了,农民工就形成了规模。
有需求才有产生这个群体,城市的建设需要「农民工」。
不同的是离开老家进城谋生的年代不同,在城里里安家落户的可能性也更大。
就像杨杰,他现在一个月拿三四百块,就不说转行去做生意,凭着自己努力工作,打拼个十来年能有机会在鹏城这样未来的一线城市买房。
鹏城商品房价钱,到了90年代就已经是好几千一平方米了。
但在商品房以外,仍然有大量略便宜的民房能让杨杰这样的打工仔下手。
要是两口子一起努力,攒钱的速度会更快,也更容易实现在鹏城定居的目标。
更别说八九十年代这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有不少人自己就当了小老闆,还有把生意做大做强成企业家的。
千禧年后出门打工的,仍然还有机会定居城市,不要求一线城市,在二三线买房有希望。
再往后几年就不行了,房价已经彻底起飞到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全家人一起打工都赶不及房价上涨的速度……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房地产开发者,夏晓兰对此也毫无办法。
高昂的房价,把精英留在一线城市,不是真正的精英,还没有家庭兜底,只能退回二线和三线小城。
要夏晓兰说,想要走出农村,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还真的趁早。
发财趁早,80年代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杨永红十分惊讶,「那整个村都离开老家,真是没人种地了,土地怎么办,粮食怎么办?」
这问题夏晓兰不知道怎么回答,她记得上辈子也没听过国家缺粮啊?不仅没缺粮,在粮食这一块华国是有余力的。
夏晓兰没当过农民,隻大概知道:
「有的土地扩张成城市,变不成城市的则被机械化管理,也要不了多少劳动力吧?」
夏晓兰用的是疑问的语气,她也不能说的那么笃定。
虽然她知道大量农民工进城,并不全是美好,除了被兼併和规模化管理的土地,也有一些土地要荒废的,还有无法避免的留守儿童。
这些东西她都看见了,但她没法和杨永红说,再有判断力的人也不可能对未来的事描绘的有如亲见,周诚还在车上呢!
何况这些东西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须过程,夏晓兰并不像杨永红对土地有种热爱,真农民和假农民的区别就在这里……担心这些也没用,连自己都不做好,谈何影响身边的人和环境。
杨永红姐弟去鹏城打工,对村民的影响绝对是利大于弊的,起码村民知道了除了埋头种地,他们还有别的选择。
当然,若不是有人带领着,这些人外出谋生,一开始可能会碰的头破血流。
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多摔几次,心志坚定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在城里扎下了根系,不那么坚定的自然就打道回府呗。
夏晓兰的话也没能让杨永红完全解惑。
一路开过农田,杨永红看着窗外怔怔出神,一看就是在思考人生大事。
80年代的大学生就这样,个人有个人的性情,也不全是高大全人物,自私和小性情都有,但他们就是有忧国忧民的胸怀,可能自己穷到要靠国家补助金上学生活,却相信国家的未来要靠他们建设。
自信和意气风发,在80年代的大学生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这也是夏晓兰如此喜爱这个时代的原因,等大学扩招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变多了,环境的改变,却把大家都理想都搞没了。
夏晓兰想到周诚之前的提议,赶紧和杨永红说:
「老大,你有没有想过要家里搞点养殖什么的,经济收益比单纯种田强!就是前期要投入本钱,你还得为叔叔婶婶留心科学养殖技术和方法。但事情要做成了,杨杰安安生生去复读的可能性更大。」
牺牲谁的前途都不太好,杨家的经济环境要从根子上改变,要提高家庭整体收入,而不是某一个人供养全家。
杨永红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
可杨家之前的条件摆着,受现实所累,杨永红哪敢轻易提出这种建议。
如果父母照做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管理好,养殖的家禽大批死亡,杨家可要雪上加霜咯。
本来就没钱,根本亏不起。
甚至连买家禽种苗的钱都没有,要想迈出第一步谈何容易!
不过现在有所不同,杨家有人在外面赚钱了,她和杨杰赚回来的钱,已经足够支付杨杰婚事的开销。杨杰如今还留在鹏城,看样子不到南海酒店的工程结束,杨杰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