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分清中锋、侧锋和偏锋的区别。逆锋起笔后,笔锋均匀铺开,行进过程中利用毛笔的弹性,结合笔肚里的墨汁,匀速提按,拉出来线条厚实,两侧圆润饱满,收笔时圆转,笔锋还能恢复圆锥形状。
听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怎么立刻熟悉并把握毛笔的弹性是一难,怎么控制自己拿笔用力的力道,继而控制笔肚里洇出的墨汁量来达到线条行进前后宽度一致是二难,拿捏住提按的轻重拉出匀称有力的线条是三难。
入门第一课,就考察了悟性。
唐成端学书小三十年,见过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刻苦认真摆在天赋前头,隔开好些年,才又出来个周允庭让唐成端第一眼笑歪了嘴四尺三开的毛边横着拉,拉出第一条线条只用了四分钟,又快又稳又长,连提按过程中的偶尔回锋都拿捏到位,线条扎实,质量很高。
方应浓小时候第一次拉,同样四尺三开的纸,静心拉出令人满意的线条,花了八分钟,唐起云亦是。
方应浓和周允庭不同,方应浓二人是唐成端自家的孩子,从小在这个环境里耳濡目染,他心里有数,周允庭就不一样了,是自己送上门来的漏,不要简直是暴遣天物。
偏锋和侧锋同中锋相比,则只有一侧圆润饱满。
稍微不那么敏锐的,侧锋和偏锋需要多花些时间分辨。很多人都易将这两者混作一谈。其实这两种锋很不一样,最简单区分的办法就是看收笔时能不能回锋。侧锋辅助中锋,运笔时能随时调整,最后收笔恢复成原来下笔前的形状,偏锋则无法恢复,弹性失控。
唐成端喜欢先教隶书。一则隶书法则承自篆书,笔法简单,结字易掌握,好上手,容易产生成就感,再接着写篆书,在用锋的把控上会更得心应手。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偶尔 的难度,也会被学隶的成就感而鼓励跨过。
二则刚开始学书的人都会有段烦躁期过渡,横竖周期内不是学隶就是在学篆,篆书用中锋多,要让线条匀称的同时保有力道,扎实的基本功是其一,平稳的心态更是重点。
一旦心定下来,坐得住,以后行书自由、草书散漫、楷书严谨,书体转换过程中的不适应,都能平稳应对。
书法中主用腕的观点由来已久。南宋姜夔的《续书谱》中说: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书画不分家,国画中许多技法使用,亦是如此。
以臂带腕,在方应浓眼中,比转笔更能赋予线条灵活的变化。这是她受家庭影响形成的想法。
手腕圆转,字帖中许多笔画看起来带着难度的弧度,就会被自然攻克,字中的势也顺其自然地出得连贯。
工作室里应届生现在正复习行书,腕子僵硬对于临摹创作的影响,比起写集王的人,写米芾和兰亭序的几个女孩子感受更加明显。她们这段时日频频请教唐起云和方应浓。
行书和小篆很吃手腕灵活,转好手腕,线条质量和结字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小师弟目前也是手腕僵硬的原因。前一年准备中考,写字的时间并不多,考完后才有集中的时间练习,这阵子刚开始临铁线,手感还未完全恢复。但他空间意识好,结体不稳的事没在他身上出现过。
方应浓起身时,周允庭冲她笑:谢谢小师姐。
她随意地摆摆手。
一想到这个小朋友是以后睡过的,方应浓心情就有一丢丢微妙,不多。为周允庭现在的稚嫩。周允庭跳过级,年纪比正常同级生小。
14岁的男孩子,五官还未长开,瘦得跟竹竿似的,现在还不太高。那双手,是方应浓目前觉得最有看头的部位了。
马上高中就会长高了,方应浓知道。
传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