暉叶高中,二年级2班,歷史课
“上节课我们说了戊戌变法的过程,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咱们国家的戊戌变法会失败,而同时代、有着同样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日本却可以维新成功?”歷史老师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喜欢在课堂上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守旧派的力量过于强大和顽固。”一名同学答道。
“不错,还有吗?”
“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明治维新时,日本的天皇同样没有实权,为什么他们却可以成功?”歷史老师问。
“戊戌变法太激进了,伤害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尤其是满州贵族和官员的利益,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名同学道。
“说得不错,还有吗?”
班里的同学没有人说话了,歷史老师正准备做总结,蒙杺莯突然说话了: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对人。”
“哈哈。”班里的同学都笑了起来。
歷史老师看了看花名册,找到了这个新同学的名字:“蒙同学,你具体说说维新派怎么没有找对人?”
“他们傻啊,跑去找光绪,其实应该去找慈禧才对。”
“可是慈禧是最大的反对派,怎么可能去找她?”一名同学反对道。
“慈禧一开始不是改革的反对派好吗!据费行简的《慈禧传信录》中记载:‘后常告德宗,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洋务运动就是在慈禧的示意下开展的,当时她还是意识到清朝已经到了不改革不成器的地步,所以光绪帝找到她谈到要维新时,慈禧还是想放手让这些熊孩子去干。”蒙杺莯没有看一眼歷史书,却出口成章、信手捻来,不少同学开始翻书寻找着她说的《慈禧传信录》这段话,却没有找到。
“但戊戌变法是被慈禧扼杀的。”那名同学不同意。
“歷史是要用理性思维来看待的。是,慈禧的确是一个专权者,她对权力的慾望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可惜只有她能真正推动变法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蒙同学?”歷史老师问。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向都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虽然偶尔也有外戚专权,但最终还是会回到皇帝手中,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后宫不得乾政,清初的孝庄皇太后就带了一个好头,待康熙成人后就还政于他,但慈禧毕竟不是孝庄,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控制欲,她甚至不让光绪娶妻——娶妻就表示成年,成年就意味着她不能垂帘,所以慈禧的作法也引来了汉人官员的不满,被称之为祸国乱政、败坏纲常。
维新派是读孔孟长大的,讲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慈祥篡权的做法深恶痛绝,自然对她没有丝毫好感,所以他们把希望寄託在目前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甚至想帮助光绪夺回皇权,压根儿就没有想过通过慈禧推动变法。
可惜清朝不是汉人朝廷,他们更像是部落联盟,当年八旗进京,以爱新觉罗氏为
首,满州八旗入主中原,爱新觉罗是汉人至高无上的皇帝,却只是八旗的部落首领,为了表彰八旗的贡献,每一个皇帝都会封八个铁帽子王,让他们世袭罔替,配享太庙,所以应是满州八族共治天下。
在清朝前期,汉人官员都无法得到重用,在皇帝眼中,汉人始终都是外人。直到洋务运动,慈禧看到八旗子弟经过多年的荒废,只知道吃喝嫖赌、挥霍祖上的基业,知道国家的复兴不可能靠这些扶不起的阿斗,于是重用了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官员,但对汉人的重用并没有持续多久,满州各方势力根深蒂固,其间的关係盘根错节,他们早已是利益共同体,所以甲午战争之前,汉人官员的权力就已经渐渐被剥夺,而维新派大都是汉人官员,满汉官员本来关係就不怎么好,要想推行变法已是困难。
事实上,维新派唯一的希望是在维新派们最痛恨的慈禧身上。
诚然,慈禧为了过六十生日,动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令水师的装备远逊于日本,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这点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慈禧并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从她前期重用曾国藩等汉人官员、后来利用义和团来看,她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式,与时俱进,思索变革之法,她虽然也有眼界不够宽、对时局的认识不够深、封建思维转变得不够彻底的毛病,但她却是唯一一个可以震住满州官员的族长,所以维新派应该放下仇恨,放下私人情绪,放下文人的清高去找慈禧,寻求她的支持。
可惜维新派没有,他们却将希望寄託在光绪这个傀儡身上,光绪从他登基那天起就没有真正坐在龙椅上,一个毛头小子怎么可能压得住树大根深的满州官员?新法受到满州官员的一致抵制这点毫无悬念,但这时候慈禧对维新并没有进行打压,而是採用观望的态度,甚至还准备放手让光绪他们去干,此时如果维新派能够稳扎稳打,一方面安抚满州官员,另一方面获得慈禧的鼎力支持,相信维新也能推行
传统小说